在提庇黎雅海邊 — 耶穌顯現給門徒;與伯多祿修和

 

I. 前言

 

  1. 以祈禱的心神,緩緩地讀若望福音第二十一章。
  2. 休止一會。
  3. 現在再讀若望福音21:1-8
    這八節經文將全章定調,也是這退省的重要部分。我們從中看到伯多祿的中心角色,了解到正在閱讀的是聖若望對教會的神學觀,也即是他的教會學。聖依納爵靈修的特色:尊重伯多祿這個人及他的職權,並尊重天主教教會。

 

II. 耶穌顯現給門徒(再讀若21:1-14)

 

  1. 反省這一幕當時只有幾個門徒和西滿伯多祿在一起。

    細看這些門徒,有助增進我們的靈性收益。

    多默在場:他要親眼看見復活的耶穌,親耳聽到,才能相信耶穌真的復活了。若望福音所記的真福:「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20:29)。

    納塔乃耳在場:友人向他介紹耶穌時,他存疑(若1:43-51)。

    載伯德兩個兒子都在:他們曾因為想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一個撒瑪黎雅人的村莊,而被耶穌斥責(路9:51-55);他兩又欲得天國高位(瑪20:20-23)。兩人都不是耶穌公開生活期間的標準門徒。

    還有「其他兩個門徒」都在:我們不知道這兩位是誰。

    在這些人當中,有一位是「耶穌所愛的門徒」(參若21:7)。

  2. 個人反省

    2.1 耶穌的門徒

    你雖然沒有親眼見過耶穌,但你相信祂。身為耶穌的門徒,你是有福的。

    把你自己置於耶穌時代的提庇黎雅海邊;早上,你正在和門徒們一起,經驗他們所經驗的。這些人當中,你最像哪一個?你像害怕承認耶穌的伯多祿嗎?你像要求天主證明,顯個徵兆的多默嗎?你像彷彿不歡迎或不信,或因耶穌而疑惑的納塔乃耳嗎?你像急於懲罰不信的人,或謀求自身榮譽的載伯德兄弟嗎?你是否像當中不知名、不求聲譽,卻又肯定是個耶穌的門徒?你是否「耶穌所愛的門徒」?你想成為「耶穌所愛的門徒」嗎?

    2.2 在等天主

    這些人令我們覺得他們好像迷失了。他們聚在一起,卻又似無所事事。距離耶穌顯現並把聖神賜給他們(若20:19-23),已事隔一週。現在,他們是否有點納悶,只閒著在等待下回要發生什麼?

    伯多祿將這個悶結解開,提議:「我去打魚」;可見,他仍有一條船。其他人欣然回應:「我們也同你一起去」。

    撫心反省:你用上時間「在等」天主嗎?或你是否已因信了復活的耶穌而精神煥發?你愛耶穌是否愛得積極?你對復活的耶穌所懷的希望,推動你參與正義、和平、憐憫及關懷的工作嗎?

    現在,跟這些門徒一起走上伯多祿的船,經歷以後要發生的事。

    2.3 伯多祿的船

    我們曾經在對觀福音裏讀過:有一天,因為群眾擁擠,耶穌上了伯多祿的船(路5:1-11)。今日,就只有伯多祿和幾位同伴,也包括你,上了船。

    他們一夜勞苦,毫無所獲。聖詠作者說了:「若不是上主興工建屋,建築的人是徒然勞苦」。這夜,耶穌不在伯多祿的船上,門徒們白費心機。

    岸邊有位陌生人教他們撒網,結果捕滿一網魚。

    天主透過許多人在我們的生命中,教我們滿載而歸。

    認出耶穌的,是那位耶穌所愛的門徒,而非宗徒之長伯多祿。

    那位耶穌所愛的門徒是真正的默觀者 — 無論際遇如何,都能隨時認出耶穌。

    可是,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沒有即時向耶穌走去,即如他比伯多祿走得快,先到了空墓也沒有首先進去一樣(若20:1-10)。如今,他再次尊重伯多祿。

    伯多祿的船是教會的一大徵號。在船上,在教會的核心,是真正能認出耶穌和聆聽天主聲音的默觀者。他們尊重以伯多祿為首的聖統制,不會篡奪伯多祿的權位。藉著你對耶穌的信德,你都是伯多祿船上的一位門徒。你一定要讓靈性生命滋長,讓默觀能力增強,好能日益肖似那位「耶穌所愛的門徒」。又正如那位所愛的門徒,你必須在一切事情上尊重伯多祿,我們的教宗。

    伯多祿縱身跳入海裏,向耶穌游去;其他門徒無法將網拖上岸。「伯多祿便上船,把網拖上岸」。這包含甚麼訊息?眾門徒合起來的氣力還不及伯多祿?差別就在於多一雙手嗎?若望從不傳遞膚淺的訊息。船是伯多祿的,沒有他,門徒枉費心機。伯多祿的船是教會,沒有他及他的職務,教會無法完成使命。

    無疑地,伯多祿和若望都是百份百的人;不過,他們在我們的基督徒生命裏,也是象徵性的人物:

    • 伯多祿象徵我們是屬於普世教會的。
    • 若望象徵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祈禱。回應召叫,在生活中祈禱,就會漸漸懂得默觀。

    撫心反省:「伯多祿」在你的信仰生活中,是指你是普世教會的一員及你對信德的服從(羅1:5);「若望」在你的信仰生活中,是指默觀,召叫你坐到耶穌身旁,緊靠著祂的胸膛,享受聖餐(若13:23),做「耶穌所愛的門徒」。

    繼續反省:

    • 你被召在教會內默觀並服從信德;
    • 真正的默觀定能因為對耶穌的服從及因為耶穌對教會的計劃而如花綻放;
    • 服從教會是成功邁向默觀的途徑。

    2.4 網是滿的

    若望告訴我們網裏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為何他要說得這樣細緻?這與伯多祿的船、教會的象徵有什麼關係?讓我們再仔細思量若望嘗試在這裏教導我們什麼,好深化我們的祈禱。

    幾個解釋:

    [1] 解釋一: 據當時瞭解,海裏共有153種不同的魚。153遂喻教會的普世性:教會懷抱眾生,非只是個地區性教會。

    [2] 解釋二: 這解釋基於數目。如果我們將1至17逐個數目加起來,總數就是153。為什麼是17?17是由兩個聖經數字「10」和「7」組成,喻意普世(10)和神聖(7)。任何(全部數字)構成17(普世和神聖)這個和數的,都是在建樹天主教教會。因為天主教教會是普世性的(萬有與基督結合要通過教會),是神聖的(天主的神聖通過教會普施於世)。

    撫心反省:你已經接受了洗禮,成為普世而神聖的天主教教會的一員。我們被召彼此相愛如耶穌愛了我們一樣(若13:34;15:12)。這原則施之甚廣。凡在教會內想「彼此相愛」,我們可取用保祿對這普世性的表達:我們全都按天主的肖像被造,「在這一點上,已沒有希臘人或猶太人,受割損的或未受割損的,野蠻人、叔提雅人、奴隸、自由人的分別」(哥3:11)。基督的復活,使一切都變得更真確:我們在基督內受洗,穿上了基督,遂「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我們眾人在基督內已成了一個(迦3:28)。這是我們的信德。在我們的交往中,我們有多認真要將這神聖普及活現出來?

    2.5 與耶穌一起吃早飯(再讀若21:9-14)

    耶穌的使徒工作的其中一個特色是與人同食共飲。祂因為與罪人坐席而遭到抨擊。祂常與門徒吃喝,最後晚餐尤其稱著。我們尊之為耶穌的「餐桌團契」。

    自死者中復活,耶穌願再續情緣,永做「厄瑪奴耳、與我們同在的天主」。耶穌將這個渴望,在席間,就如在這頓早飯中,表達出來。透過跟門徒分享食物,耶穌表明祂全然接納他們,要與他們重修舊好。

    門徒未能將耶穌認出,但知道祂是主(若21:12)。這教導我們:耶穌不是返回人世;祂已經進了天堂,只是尚未離開門徒。

    藉著感恩聖祭,耶穌繼續在教會內跟我們發展這段「餐桌團契」。雖然現今祂再不是一位生活在地球上某個地方的歷史人物,但祂真的與我們同在:在教會內、在聖經中、尤其真實地臨於聖體內。

    門徒沒有認出耶穌;同樣,我們不能用肉眼去看耶穌。門徒「知道是主」;同樣,藉著信德,我們知道是耶穌,尤其在「信德的奧蹟、聖體聖事」裏。

    耶穌跟門徒一起吃早飯,與他們修和;同樣,耶穌每天都給我們賜下修和的機會 — 祂在感恩聖祭與我們修和,完全寬恕我們在世上難免觸犯的過錯。

    撫心反省:你有多欣賞聖體聖事的奧蹟?你隔多久領一次聖體?你怎樣經驗到使你與聖三修和的耶穌?耶穌聖體是你的力量與希望之源嗎?

  3. 伯多祿與主修和(再讀若21:15-19) 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滿伯多祿說:
    「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這些(它們)更愛我嗎?」
    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對你情深。」
    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
    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對你情深。」
    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羊群。」
    耶穌第三次對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對我情深嗎?」
    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對我情深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對你情深。」
    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羊群。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
    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
    說完這話,耶穌說:「跟隨我吧!」

    讓我們首先解釋以上的經文,為祈禱作準備。

    上述經文直接譯自原文,即希臘文的若望福音,藉此顯示若望所用的不同字眼。這會幫助深化我們的祈禱。

    也許很多人相信耶穌三次問伯多祿「你愛我嗎?」是因為伯多祿三次不認祂,所以伯多祿須三次贖罪。事實難以是這樣,因為這樣的耶穌就是苛刻的,甚至乎存心報復。若望沒有說耶穌問或懷疑伯多祿,祂在「給伯多祿說」。當中不含審詢成份,只有愛的交談。當你用這一幕來祈禱時,嘗試體會耶穌的和藹可親,慈愛關懷,祂怎樣愛伯多祿。這樣,你就能平安地聽耶穌問:「你愛我嗎?」

    伯多祿和耶穌當然是用阿拉美語對答,但我們手頭只得聖若望的希臘文本。這文本當然不是新聞報章的報導。所以讓我們留意聖若望由他默觀得來,並傳給我們的訊息,好更深入認識耶穌,更熱切愛慕祂,更緊密跟隨祂。

    我們值得用點精力去釋經,好能深化我們的祈禱經驗,尤要注意若望用了兩個不同字眼來說「愛」。為了識別,我們在這裏嘗試將一個字眼譯作「愛」,另一個譯作「情深」。兩個字眼同喻真正的愛情,但似乎指示不同的層次,一如在普通的人性經驗裏,確實有不同層次的愛情關係。

    這會幫助我們認識耶穌的另一面。

    對白成了這樣:

    [1] 耶穌:「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這些(它們)更愛我嗎?」
    伯多祿:「主,是的,你知道我對你情深。」

    [2] 耶穌:「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
    伯多祿:「主,是的,你知道我對你情深。」

    [3] 耶穌:「若望的兒子西滿,你對我的情深嗎?」
    伯多祿:「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對你情深。」

    在 [1] 耶穌要求伯多祿的,是最高層次的「愛」,用的字眼是舊約用來喻對天主之愛的字眼:「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申6:5)。耶穌以此經句答覆瑪竇福音22:36所記的提問:「法律中哪條誡命是最大的?」四部福音通常都用這動詞來說「愛」,而若望福音以此表達天主對我們所懷的圓滿的愛及耶穌為我們捨命犧牲的愛。所以,對有希臘文舊約背景,而又操希臘話的新約讀者來說,這個「愛」字,蘊含豐富神學及深邃靈修意義。

    耶穌要求伯多祿的愛,是祂一向培育他們的中心訊息。耶穌要的是理想。假如耶穌在受難前這樣問伯多祿,他一定逞強,正如他在最後晚餐中,毅然堅稱:「我當然愛祢,我已準備同祢一起下獄,甚至為祢而死」(參閱路22:31-34;若13:37)。

    畢竟,伯多祿三次不認耶穌;他因自己的膽怯懦弱而羞愧,亦從中得到啟發。他現在知道自己能付出的,是有限度的愛。他聽到耶穌要求徹底、無條件的愛,但他明知自己軟弱,所以他不能答:「是的,我無條件地愛祢」。當然,他真心愛耶穌,並渴望在新的自我認識底下,成熟地將這愛表達。所以,若望寫伯多祿用了另一個字眼來表達他對耶穌真正的,但又似乎「有別」的愛。

    第二次,耶穌複述同一個「愛」字,再指向並呼喚一個理想。再一次伯多祿嘗試高攀這愛,卻心痛自覺不足。所以他再一次用回自己的字眼,即我們譯作「情深」的字眼。

    第三次,若望寫耶穌採用了伯多祿的字眼:「你對我的情深嗎?」這裏正在發生什麼?耶穌設想一種無條件的、自我犧牲的、圓滿的愛。伯多祿誠然未能高攀,未能達到這個理想。但他真的愛耶穌,就算自知有限,他仍在追求,欲將它實現。耶穌重申這個理想。儘管伯多祿自知軟弱,理想依然是理想,仍在向他招手,吸引他。

    既然已在軟弱的人性面前申明了、堅持了,耶穌現在用伯多祿所用的「情深」,以表明祂接受伯多祿是伯多祿。須知道:耶穌沒有放棄無條件地愛這個理想,亦沒有將它降格。祂沒有降低對伯多祿的要求。耶穌是導師,祂大可如在山中聖訓中,鏗鏘堅持祂的訓導:「我卻對你們說……」(瑪5:20-48),馬爾谷告訴我們,眾人都大為驚愕,稱頌讚賞:「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谷1:27)。若果以為耶穌凡事都極其權威地施教一番,那就錯了。事實上,我們經常見到祂更傾心於關懷人。雖然耶穌要求圓滿的愛,且反覆要求,但祂同時亦顧及眼前人的軟弱,溫柔體貼而待之。耶穌的第三問,正是由於祂體恤懊悔不已的伯多祿。伯多祿哭泣是因為羞愧或沮喪,抑或耶穌的話令他悲憤,還是因為耶穌的溫柔體恤,重新信任,再三委託,令他愧不敢當,潸然淚下!

個人反省一

易地而處,假設你就是伯多祿。受苦受死並已復活的主耶穌,現在問你:你愛我嗎?在是次退省,你一直跟隨耶穌至此,清楚知道耶穌在召叫你背起十字架跟隨祂。你知道耶穌的:「來跟隨我」,是在重申舊約的「全心、全靈、全意愛天主」。你可否真誠而勇敢地答說「是」 — 即「耶穌,我愛祢,我無條件地愛祢,無論祢往那裏去我都會跟隨,即使是死在十字架上」?也許,這個可能性更大:你會否像伯多祿,知道自己真的愛耶穌,絕不會另覓主宰,絕不會在耶穌之外另覓拯救者,但你同時深明自己軟弱,有可能跌倒呢?從耶穌的教導,我們知道,我們毋須因為自己的罪及軟弱而失望。無論如何,耶穌都會接納我們。

個人反省二

將自己置於天主的臨在中,聽天主說:「我愛你」。你即時的反應如何?很多人這時會說「但是」,然後說些諸如「我是個罪人,不配祢的愛」,這類的話來避開天主。

嘗試審慎地跟天主說:「天父,我得罪了祢」(參路15:18),並聽祂回答。這將會是:「但我愛你」。因為是天主說的,祂絕無戲言,所以我們知道祂在說:「我不計較你的過錯和缺失,我無條件地愛你,直到永遠。」

我們永不該說「但是……」,來削弱天主的定力。

天主一再給我們肯定,祂無條件地永遠愛著我們,所以我們知道,祂永遠包容我們的軟弱和罪過。

個人反省三

讓我們返回耶穌第一次說的:

「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這些(它們)更愛我嗎?」

若望用「這些/它們」這個字眼,想我們明白些什麼?這有不同的解釋。讓我們先做些釋經,然後再作祈禱,好收深化之效。

[解釋一]

學者會說:耶穌當然是在指「這些其他的門徒」。於是,話就成了:「你比其他門徒更愛我嗎?」在路加福音的最後晚餐述說中(22:33),伯多祿當然,也的確至少含蓄地表示了他比其他門徒更忠於耶穌。他甚至準備好跟耶穌一同下獄,一同受死。耶穌要伯多祿憶起他的自誇,是要在他的傷口上灑鹽嗎?

很難想像一個如此惡毒的耶穌。

當然,如果耶穌的用意是想化解一段令伯多祿不安的回憶,那麼,耶穌帶著微笑,溫柔體貼地、打趣地跟伯多祿這樣說,是有可能的:「你比其他所有人都更愛我嗎?」你認識的耶穌,可曾這樣問過你?如果祂這樣問你,你會怎樣回應?

[解釋二]

如果「這些」真的指其他門徒,這話也可解作:「你愛我比你愛其他門徒更多嗎?」這極不可能,因隱喻耶穌嫉妒,無安全感。你認識的耶穌,又可曾這樣問過你?如果祂這樣問,你會怎樣回應?

[解釋三]

「這些」這字眼,可指「這些東西」,按上下文來理解,就是船、網、大量的魚穫、其他作伴的門徒、魚業。所以,這話成了:「你愛我比你愛這些東西更多嗎?」

對觀福音確實記載了耶穌在某一天召叫伯多祿捨棄他的船,他的網 — 「捨棄一切」,「來跟隨我」(谷1:16-18;瑪4:18-19;路5:10-11)。若望福音1:41-42有關耶穌召叫伯多祿跟隨祂的記載則截然不同。所以,[解釋三]似乎最正確:現在的耶穌不是公開生活時的耶穌,而是復活的主;復活的主召叫伯多祿捨棄「這些東西」來跟隨祂。所以經文旋即轉到預告伯多祿的死亡。如果伯多祿須捨棄「這些東西」來跟隨耶穌,那只能是至死的跟隨,甚至以十字架上的死亡去光榮天主(若21:19)。

撫心反省:以此為背景,再將自己放在伯多祿的位置,聆聽耶穌這位復活的主問你:「你愛我比你愛這些東西更多嗎?」你怎樣回應?

在你的生命裏,「這些東西」是指哪些阻礙你跟隨耶穌,阻礙你全心、全靈、全力愛天主的東西?

什麼「東西」使你軟弱、恐懼、猶豫、無勇氣跟隨,而放棄愛天主?

在你的軟弱中,細看耶穌憐恤地由於愛你而撫慰你,無條件地接納你,將祂復活的喜樂、平安、鼓勵、接納和力量賜給你。

Email: [email protected]   CLC(HK) Facebook
Copyright © 2023 Christian Life Community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