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復活日的早上

 

I. 導言

我們在第四十單元提及,福音沒有記述耶穌如何復活,只記載了復活的耶穌多次顯現,因為是耶稣 — 復活的基督,而非復活這事本身,是我們信仰的核心。

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不斷向門徒顯現,達四十天之久。門徒首先要認識到,雖然耶穌和他們之間,很多事情都沒有改變,但事實上,重大轉變已經出現。

此轉變可以從復活日的清早,瑪利亞瑪達肋納在空墳外的經歷(若20:11-18)看出來。見到耶穌,她即時的本能反應是拉著祂,因為她的第一個念頭是耶穌已重回世界,返回與門徒一起生活的光景。耶穌耐心地教導她。雖然祂仍活著,但是情況已截然不同:「你別拉住我不放,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裏」(若20:17)。瑪利亞想抓住耶穌,希望能回復耶穌被釘前的舊狀。

拉匝祿(若11:1-44)走進死亡的領域,耶穌呼喚他從死亡的深淵返回現世生命。耶穌與拉匝祿不同。祂走進死亡的領域,卻沒有像拉匝祿那樣回頭,返回現世。祂穿越死亡的深淵,進入超越死亡的生命,進入永生,所以不會返回現世有限的生命。耶穌教導門徒,希望他們認識到祂已戰勝死亡,祂仍活著。猶太人的世界觀是以身體界定人,他們無法想像沒有肉身的生命。因此,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祂要他們看見祂具有形體,與他們一起進食,好使他們能按照傳統思想,相信祂真的活著。

復活後,與門徒用餐有另一作用。耶穌被釘前,與門徒一同生活,經常一起用膳,尤其是最後晚餐。耶穌也經常與罪人 — 妓女和稅吏一同進食。在此餐桌團體,耶穌傳達天主是仁慈的,在這充滿敵意的世界,在他們遭受拒絕時,天主接納他們,給予他們希望。

耶穌復活後,繼續與門徒一起進餐(參閱若21章),讓他們再次領略餐桌團體的重要性。耶穌教導門徒,雖然很多事情改變了,但是祂與他們的關係永不會有重大變化。關係的形式可能有變,但是關係的內涵永不改變。餐桌團體的形式可能與前不同,但是餐桌團體將跨越世紀,生生不息。我們相信餐桌團體以感恩祭奧蹟在教會內延續,耶穌真正親臨感恩祭,正如祂確實曾在世上生活。祂現今的臨在與前有別:不再是歷史性,而是聖事性。

最後,我們要緊記若望福音所載的聖訓。耶穌對多默說:「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20:29)

這與伯多祿向新領洗者的勸勉相呼應:「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愛慕他;雖然你們如今仍看不見他,還是相信他;並且以不可言傳,和充滿光榮的喜樂而歡躍,因為你們已把握住信仰的效果:靈魂的救恩」(伯前1:8)。依隨訓誨的精神,現在開始祈禱,默觀復活的耶穌如何向門徒顯現。當門徒看見耶穌而歡欣時,與門徒一同喜樂。讓祈禱助你肯定你的信仰目標。

II. 復活耶穌的顯現

 

  1. 婦女們走到墓穴福音告訴我們,安息日一過,在一週的第一天大清早,婦女們立刻走去耶穌的墓穴。讀瑪28:1-10,谷16:1-8,路24:1-11。精神上偕同婦女們前往。她們不知道耶穌會從死者中復活,因而感到疑惑。雖然她們沒有見到耶穌,但是天使向她們宣告復活的喜訊。
  2. 復活的耶穌向瑪利亞瑪達肋納顯現若望福音詳細記載了耶穌向婦女瑪利亞瑪達肋納顯現。(若20:11-18)特別注意下列各點:

    (i) 瑪利亞瑪達肋納與其他婦女一樣疑惑。

    (ii) 耶穌對她說:「女人,你找誰?」

    (iii) 在若1:38耶穌問跟著祂的若翰門徒:「你們找什麼?」

    若望福音教我們以此問題開始,你可以任何方式回答:「我在找真理、生活方式、更有意義的生活、黑暗中的光明、指引……。」

    你聽到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我是世界的光」;「我是善牧」。

    耶穌正是你所尋找的。

    復活的耶穌將問題由「找什麼?」變為「找誰?」。在較早的單元,我們以耶穌所說所做,作為祈禱材料。現在既然耶穌已經復活,我們的祈禱亦應更進一步,跨出耶穌的言行,去認識、愛慕、跟隨耶穌本人。

    (iv) 要待耶穌呼喚她的名字,瑪利亞才認出耶穌。要見到復活的耶穌,不是憑能否認出祂的容貌,而是藉信德。在耶穌呼喚她之前,瑪利亞仍是哀傷悲慟,置身於復活新世界之外。惟靠耶穌的呼喚,她才能獲得復活的喜悅。參閱依43:1「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現在聽耶穌以你的名字召叫你,將此哀愁紛亂的世界置於腦後,走入復活新世界。你雀躍,因為耶穌呼喚你的名字,你是屬於祂的。在祈禱中,你也可呼喚耶穌的名字,因為憑藉信德,祂是你的。

  3. 在空墳前的伯多祿和若望讀若20:1-10伯多祿和若望走去耶穌的墳墓的片段。

    (i) 耶穌派遣瑪利亞瑪達肋納去見門徒,瑪利亞是「宗徒的宗徒」。

    (ii) 在最後晚餐,耶穌說: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我稱你們為朋友,你們就是我的朋友(參閱若15:14-15)。在復活的奧蹟中,耶穌對瑪利亞說:「去告訴我的弟兄」。在復活的奧蹟中,我們與耶穌的關係比「朋友」更親密,我們是祂的弟兄姊妹。

    (iii) 耶穌被捕後,伯多祿和若望經常走在一起。(若18-21;宗1-8)

    現在他們一同走向耶穌的墳墓,若望先到達。

    我們可以說伯多祿代表建制教會,若望代表教會內的默觀精神。若望先到達墳墓,因為默觀者能迅速認出真理,但是若望等待伯多祿 — 他遵從建制教會。

    默觀精神(若望)對教會來說是必須的,但是要建制教會(伯多祿)指引。

    祈求天主深化你的祈禱,令你更能作深度的默觀。盡力培養自己的默觀精神,與天主合作,這樣你也能迅速認出真理,在耶穌稱為「弟兄姊妹」的團體內,踴躍歡欣。

Correspondence address: 4L, Wise Mansion, 52 Robinson Road, Hong Kong
Email: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16 Christian Life Community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